“我要立案,我的钱被骗走了!”一位老人拿着一张皱皱巴巴的纸,说着便颤颤巍巍地走进了宁强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斑驳的纸张上写着借条字样,借款金额很小,只有1500元。看到工作人员,老人反反复复地说着自己攒几个钱不易,让法院主持公道。
工作人员经过一番询问,得知老人张某年近七旬,是经人介绍与借款人李某相识。几次交往熟络后,李某便以家中小孩上学需要学费,向张某借钱,并允诺给张某高利息,张某无更多经济来源,就将现有的1500元借给李某。事后因李某长期未还,且张某听闻李某到处举债,便找到李某,让其出具了欠条。可李某长期以外出打工方式躲债,仍旧不能按照约定还款,这让张某心里很恼火。经多方咨询后,一纸诉状将李某诉到了法院。
案小,老人张某的情绪不小,李某“花式躲债”,也给案件办理增加了不少难度,法院办案人员耐心应对,就衍生了“花式办案”过程。
电话联系:按照张某提供的被告李某的电话号码,拨出之后,显示空号。
借助村委会的力量:办案人员驱车到村民委员会询问了解,锁定李某具体的家庭住址,到其家后,没找到人。询问邻居才知道,李某长期外出打工,并未在家。其妻倒是在家居住,但因李某多处借款,举债颇多,故常也不在家待,联系无果。
借助网格员:欲打道“回府”,发现李某家墙上贴的“民情家访”连心卡有网格员的联系电话,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打了电话,了解到网格员与李某的女儿有微信联系。通过这一路径,找到了李某的电话号码。电话接通后李某认可借款事实,但因疫情无法回宁强。
被告李某家现场办案:多次电话沟通,办案法官尝试着说服李某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远程视频庭审来尽快处理案件,李某均是不予配合,直言等他回宁强处理。后通过网格员了解到,李某已经回家且已过居家隔离期限,李某拖延不不肯面对,对李某这种“钱是借了,但没钱可还”耍赖行为,办案法官只好去李某家现场办案。经法院做调解工作,双方当事人认可,案件得以顺利调解。同时李某女儿看到法院干警认真工作的态度后,自愿代其父清偿了借款。
圆满结局:张某领取借款现金后,开心的说:“千元虽少,但对于我这个没有收入的七旬老人来说,也不是小数目,法院办事为人民,攒劲!”
法官提醒:日常生活中这种因“小”失“大”事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在于被“有心”人掌握了别人的“贪占”心理。为避免老年人的钱财遭受损失,保护老年人的“钱袋子”。首先我们应该持续深入保护老年人合法权利不受侵害,为老年人权益提供司法保障,提升老年人司法服务水平,公正高效司法。其次关键之处就是面对利益诱惑,三思而行,否则只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