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重要时刻,今天我们在济源举办全省法治乡村建设暨法律明白人培训班,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全国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研究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途径新办法,动员部署“七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
济源作为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市、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和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先后承担了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等多项改革试点,探索出的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在全国、全省进行了推广。特别是近年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不少典型经验,如“老崔调解车”“古轵管家”等,都值得各地各部门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绩,进一步坚定做好法治乡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司法部正确领导下,我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担当作为,把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实现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紧紧围绕持续推进“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积极发挥普法依法治理职能,服务大局作用进一步突显。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省委常委会上,多次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加强宪法学习宣传作出重要指示。尹弘省长带头落实,省政府任命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宪法宣誓。各地各部门紧扣中心大局,找准结合点、着力点,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和中心工作“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坚持法治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与省扶贫办印发《关于开展“法治扶贫再聚力、决胜全面攻坚战”活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大“法治扶贫”力度。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国家安全、扫黑除恶、优化营商环境等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编辑制作《新冠肺炎防控实用法律资料汇编》《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指引》等宣传资料,深入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引导全社会依法防疫、依法办事。
二是突出重点任务,宪法学习宣传广泛深入。在全省部署开展“宪法进万家、法治助脱贫”活动。举办省直机关宪法学习宣传报告会,厅处级干部400余人参加学习。出台“宪法进万家、进宾馆、进交通场所”等文件。联合省委网信办等开展“我与宪法”微视频和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展示我省各行各业学习宣传宪法的精彩故事。组织开展“宪法知识百题竞赛”活动,全省22万多名干部群众参加,有效提升了广大干部宪法意识、激发各界群众爱国热情,被评选为河南省“十大法治事件”。在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隆重举行“宪法宣传周”活动暨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揭牌仪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甘荣坤等领导同志出席。2018年“宪法宣传周”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到我省调研,对普法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司法部“宪法进万家”活动座谈会在郑州召开,充分肯定了河南普法工作成效。法制日报以《河南抓好三个“家”,推动宪法宣传》为题,介绍了河南宣传宪法的经验。
三是切实抓好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引领全民法治观念逐步增强。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集中学法。与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高院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举办省直机关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全省各地6700余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了旁听庭审。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一些地方把学法用法情况纳入公务员年度考核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述职内容。紧紧抓住“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在河南农业大学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集中普法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和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连续6年成功举办“卓越杯”大学生法治辩论赛,高校学法用法氛围日益浓厚,受到司法部肯定。各地中小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夏令营、模拟法庭、文艺表演、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开学第一堂法治课”“防性侵”“防溺水”等普法活动,有效提升了青少年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
四是凝聚工作合力,普法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在全国较早出台《“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关于建立“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的意见》《关于深化基层组织依法治理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媒体公益普法宣传的意见》。召开落实普法责任制厅际联席会议,明确了省直67个重点单位普法主体责任。举办全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工作培训班,进一步完善普法责任清单。与省妇联举行“三八”妇女维权送法下乡活动,与省教育厅开展“防控疫情、与法同行”主题征文活动,与省应急管理厅开展应急管理知识竞赛,与省自然资源厅开展《土地管理法》法律知识竞赛。我省3个省辖市,17个县(市、区),39个集体,38名个人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省各地各部门建立普法责任制,强化普法责任制落实落细,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行业普遍参与的良好局面。
五是打造全国普法品牌,法治文化建设成绩突出。主动谋划,超前规划,河南黄河河务局发挥自身优势,注重河地共商共建共享,将黄河文化、法治文化、传统文化及民俗文化等有机融合,精心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厚的黄河普法精品工程,形成了横贯8个省辖市、4个省直管县(市)的“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被全国普法办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这一做法被评为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十大创新案例。组织开展全国法治楹联大赛,收到国内外作品4000余副,获奖作品印制成春联向广大干部群众发放,营造了浓郁的法治氛围。编印发放《邻里纠纷涉法案例宣传手册》《农民工常用法律知识手册》,推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入千家万户、深入普通群众。积极鼓励和引导法治微电影、法治小小说、法治相声、法治戏剧等法治文化产品创作,法治文化建设蓬勃发展。河南电视台《豫事说法》栏目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南阳市《法治南阳》、驻马店市《天中以案释法》、许昌市《莲城释法》等电视栏目已成为当地知名普法品牌。
六是深化基层法治实践,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扎实推进。出台《河南省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在全省部署开展法治创建“四级同创、三级示范”活动,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联合省民政厅每两年组织一次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评选命名活动,对我省“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进行复核,强化动态管理,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专项调研,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查找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司法部刘炤副部长在新乡召开座谈会,充分肯定了我省在法治宣传教育、基层法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我省法治创建工作在全国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全省共有4个省辖市、78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61个行政村(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785个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的结果,也是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向各级党委政府、向辛勤工作在法治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清醒认识问题和不足,深刻把握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面对全面依法治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思想观念、制度机制、能力水平等方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社会法治意识、法治素养还不高。有些干部缺少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意识不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现象依然存在;有些社会成员自觉守法习惯尚未养成,存在“信访不信法、讲蛮不讲法”等现象。二是统筹推进力度需要加大。部分市县守法普法协调工作机构还没有开始运转,制度机制还不完善,综合协调不足、资源力量整合不够,督促指导检查考核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三是普法工作质量有待提升。一些部门主体责任落实不力,媒体公益普法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社会大普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智慧普法”推进缓慢,“城市农村一个稿、男女老少一个调”,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不充分,工作老方法老套路较多,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普法教育督查考核机制不完善、考核方式单一、方法不够科学,考核结果没有运用到干部的奖惩评价工作中。四是乡村依法治理存在薄弱环节。涉农立法总量不足,存在过于原则、滞后、不接地气等问题。涉农执法不规范,粗暴执法、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等现象时有发生。大部分村规民约内容空洞,没有发挥约束作用。宅基地、征地拆迁、非法集资、烂尾楼盘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比较突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匮乏,农民工欠薪依法维权存在困难,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有的地方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天价彩礼等社会不良现象普遍存在,乡村秩序的基础受到冲击。五是工作保障有待加强。一些领导在思想上对法治建设重视不够,存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上的双重缺位,觉得普法工作是“虚功”,可抓可不抓,人员力量配备少、经费保障不足;大部分省辖市司法行政机关从事普法工作的只有一两个人,有的还承担着其他科室工作,影响了工作质效。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打破思维定势和习惯套路,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勇于探索破解难题的新途径新办法。
同志们,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也是“七五”普法的总结验收之年。在疫情带来的经济社会方面问题逐步显现,“六稳”“六保”等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更要深刻认识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前不久,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总书记对民法典普法宣传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委高度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王国生书记在省委全面依法治省第二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努力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甘荣坤听取普法教育工作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凌主持召开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动我省守法普法全面提质增效工作。
做好新时代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关键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上来,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全国两会精神在我省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聚焦聚力、强基固本,大力加强法治乡村建设
乡村处于国家治理的最基层,是社会的终端和末梢,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这条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对法治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主要目标任务。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作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加大法治乡村建设力度,着力夯实全面依法治省的社会基础。
一是要把法治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的重要基础夯实打牢。法治乡村建设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只有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才能夯实法治社会建设的根基,筑牢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去年,我们在永城召开了全省司法行政三大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推进会,对法治乡村、司法所、县级司法行政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近期,我们按照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正在起草《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要从统筹法治建设的全局出发,在完善涉农领域立法、规范涉农行政执法、强化乡村司法保障、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和平安建设机制等方面制定更具体的落实举措。要坚持把法治创建作为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组织开展“四级同创、三级示范”活动,省重点抓县,市重点抓乡,县重点抓村。每年着力打造30个示范县(市、区)、300个示范乡镇(街道)、3000个示范村(社区),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今年,省厅将实施“以奖代补”,对每个法治创建先进县(市、区)奖励100万元,各地要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争先进位、共谋出彩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把法治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都需要通过法治的方式来解决。要夯实自治基础,制定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的村规民约,发挥引导约束作用;强化法治保障,推动村(居)法律顾问真正发挥作用;注重德治教化,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积极培育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和诚信观念,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立足大局大势,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继续深入开展“法治扶贫再聚力、决胜全面攻坚战”活动,进一步延伸法治扶贫触角,巩固保障脱贫成果,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三是要把法治乡村建设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多元广泛,对法治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的问题。能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的法治才是乡村好法治。我们要及时回应群众所需所盼,着力解决百姓反映强烈的法治难题,让群众真实有感、真心拥护,充分调动各界群众投身法治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要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多彩的载体,深入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法治文化基层行”“志愿服务乡村行、法治教育进万家”等活动,让法治宣传教育在乡村更加生动、更有温度、更受欢迎。注重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善于运用法治精神解读群众身边事热点事,把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案事件依法治理的过程变成普法的过程、法治精神培育的过程,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法治可信赖、正义可期待、权利可保障、义务须履行、道德应遵守。要健全乡村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让遵法守纪者扬眉吐气,让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要加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确保村(居)法律顾问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要做好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工作,深化“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和“一村(格)一警”、村(居)调委会联动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有效预防“民转刑”案件发生。特别是针对疫情引发的劳动就业、合同违约等矛盾纠纷,及时为相关行业和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积极推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坚持把“法律明白人”培育作为提升农民法治意识的民心工程深入推进,建立健全乡镇、村“两委”干部的学法用法制度,以村“两委”干部、网格员、村民小组长为重点,为每个行政村培养5-8名“法律明白人”,推动基层干部学法制度化规范化,引领带动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筑牢基层依法治理的群众基础。
担当作为、注重实效,把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三)提升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水平。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要求,2020年要实现全省县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今年,省厅将组织开展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评选,各地各部门要因地制宜对现有阵地载体提档升级,广泛拓展到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提高群众参与度和利用率,让阵地真正为百姓服务。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流动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把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等打造成流动的法治宣传阵地。持续提升“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水平,结合沿黄生态廊道、湿地公园群建设,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提升建设标准和内涵品质。建立相关部门、沿黄各市县与河务部门的协作机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把“黄河法治故事”讲得更精彩、更生动,营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法治氛围。
(四)认真组织“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目前,全国“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已纳入中办国办统一督查考核的“大盘子”里,考核通知近期就要下发。我省也将组织开展“七五”普法考核验收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回顾总结五年来的普法教育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工作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争取早谋划、早部署、早推进,全面、细致、扎实做好迎检准备。二是认真开展自查,对照“七五”普法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系统梳理总结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确保“七五”普法规划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三是总结提炼工作亮点,挖掘先进典型和创新做法,以此次总结验收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宣传热潮,充分展现五年来我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群众满意度,力争在全国总结验收中取得好成绩,为“八五”普法奠定良好基础。
同志们,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动法治乡村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使命、强化担当,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推进河南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