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法治内参! 人员查询 车辆查询 调研选题 地方中心 介绍信查询
当前所在:首页 > 学术探索 > 不能让诈骗活动披上慈善外衣

不能让诈骗活动披上慈善外衣

发布时间:2024-12-27 03:17:41作者:佚名来源: 河北长安网

  胡栖安

  近日,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司联合发布风险提示,公布了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以“捐赠返现”“捐赠返利”“配捐”“投流”“公益理财”等名义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具体案例以及防范措施。

  慈善事业在促进第三次分配和助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势头很好,但与此同时,一些假借慈善名义或假冒慈善组织的诈骗行为,也在灼伤着公众的信任。此次两部门联合发布风险提示的背后,是近年来不法分子借“捐赠返现”“慈善配捐”等名义坑害百姓的现实。此番公开的三个案例中,均有人因为盲目相信所谓的“捐赠返利”而损失大量钱财。其中,不乏一些大病患者因急于获得资助或捐赠贸然“配捐”,少则损失几万元,多则被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就在前不久,媒体还披露了今年11月末发生在河北燕郊的一起假借慈善名义的庞氏骗局。

  其实,只要拥有正常的理性判断,这些披着慈善外衣的骗术,本不难识破。以“捐赠返利”来说,其常用套路是确保当事人在初期“捐赠”小额款项后能够正常收到返现,而在当事人放松警惕逐步加大“捐赠”金额后,不法分子便会毫不犹豫地挥舞起“镰刀”开始“割韭菜”;再如“慈善配捐”,其原本是指捐赠者向某个非营利机构捐赠一笔钱后,另一个捐赠者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再捐赠一笔钱。配捐制度的初衷是好的,有助于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到慈善项目中,但一旦“捐款”可以“返还”,那么“配捐”就会变成“套捐”,这无疑突破了慈善的底线。

  实际上,我国慈善法明确规定,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由此可见,慈善捐赠的核心本质在于公益性和非营利性。遗憾的是,很多人要么被“返现”蒙蔽,不断加大投入以求获利,要么过于急切拿到善款,尤其是一些患病者,甚至不惜借款、背上网贷,寻求大额变现,结果掉进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

  此番两部门联合发布案例和风险提示,无异于“现身说法”,不仅让很多深陷其中的人醒悟,也让不少潜在的被骗者提高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唯有打消侥幸、投机心理,才能护住自己的钱包,不至于沦为不法分子的“韭菜”。

  当然,净化慈善领域,除了提醒老百姓擦亮眼睛之外,还要管好机构和人,持续强化对各类慈善组织的监管,约束好相关从业人员。从此前一些新闻报道可以看出,一些“配捐”项目之所以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既与骗子的高明骗术有关,也有此类项目往往有正规的慈善组织背书的原因。就在近日,民政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加强慈善组织检查和执法工作,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这是监管部门加强慈善组织运作监管、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的生动体现。

  对于已查实的案件,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惩处,并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如此一来,既能实现“打击一个、教育一批、震慑一片”的效果,也能扯掉骗子身上的慈善外衣,让全社会了解骗子的手段,使骗子无处遁形。此外,还要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规范慈善组织行为,增强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吸引更多人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共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原文链接:http://www.hebeipingan.org.cn/zflt/6378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内参 fznc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