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一年一度的“双11”提前近一个月启动,多家电商平台要么开始“预售”,要么直接“现货开卖”,积极争夺市场。但有消费者发现,自己似乎被“偷窥”了,各种“精准营销”层出不穷。
“双11”电商购物狂欢节在即,战火已经点燃,而电商平台进行营销也是越来越精准,不免让消费者怀疑自己的个人信息遭到了泄露,处于“裸奔”状态。
事实上,电商平台、商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久受人诟病。比如,有部分电商平台记录并使用消费者浏览信息记录进行营销,还有平台将“精准营销”与用户的输入法绑定,通过用户的输入内容,推测用户兴趣,继而开展营销。有些店家为了营销而收集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也是屡见不鲜……平台、商家成了“最懂你的人”,消费者感觉被“偷窥”或“窃听”并非空穴来风。“精准营销”的背后往往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问题。
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营销”,让消费者个人信息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富矿”,成了个人信息“黑产”市场争相围猎的“唐僧肉”。电商平台、App利用掌握的庞大用户信息,投放精准广告,进行精准营销,有的还会倒买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等等。
商家、平台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侵犯了用户合法权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与完善,如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移动应用的监管力度,移动应用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有了明确的规范。而对于App,应用商店也在上架审核阶段把控更为严格……这也让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大幅下降。
但还要看到,仍有不少App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不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然遭受损害。要进一步加大对侵犯用户个人信息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要形成对App等互联网产品的常态化、长效化监管,提高无良App的违法违规成本,让他们得不偿失,要彻底根治“侵犯用户个人信息”这一顽疾,这样也能更好防范问题反弹,更好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能为了一时便利让渡个人隐私,对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要“零容忍”,要依法维权。全社会要形成各方合力,彻底斩断电商平台、无良商家等伸向用户个人信息的“黑手”,蒙住“偷窥之眼”,捂住“窃听之耳”,堵住每一个既有及可能的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漏洞”,才能更好形成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有力屏障,给“裸奔”的用户个人信息穿好“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