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法治内参! 人员查询 车辆查询 调研选题 地方中心 介绍信查询
当前所在:首页 > 大家说法 > 加强“那”文化交流互鉴 促进中国—东盟民心相通

加强“那”文化交流互鉴 促进中国—东盟民心相通

发布时间:2022-06-21 00:34:07作者:佚名来源: 平安广西网

  

  加强“那”文化交流互鉴 促进中国-东盟民心相通

  □黄玉华 雷碧辉

  

  2022年1月1日,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政治与经济的合作不仅需要国家的共同意志,更需要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使之成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及RCEP建设的稳固基石和牢固纽带。

  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区,具有与东盟对接的区位优势。壮族的稻作文化,也被称为“那”文化,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同源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做好稻作文化交流互鉴,能够充分发挥优秀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巧实力”,增进理解,加深友谊,助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使合作行稳致远。

  一、“那”文化促进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的历史依据

  在壮语中,“那”指的是“田”“水田”,“那”文化是以壮民族为主体、以稻作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壮族先民以水稻种植作为基本的生产方式,凭“那”而作,拥“那”而食,临“那”而居,繁衍生息,形成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那”文化。壮族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之一。历史上,壮侗语族的祖先们或因躲避战争,或因寻找肥沃土地,向南迁移,部分迁移到东南亚,同时把水稻人工栽培技术带到当地。如今,壮侗语族分布在珠江流域和东盟各国广袤的土地上,包括壮族、侗族、傣族、岱族、布依族、佬族、掸族等24个民族。在我国华南、西南以及东盟国家的众多地区,散布着大量带有“那”(或者“纳”)字的地名。以广西为例,《广西壮语地名选集》整理发现,含“那”(纳)的地名有800多条。云南省文山州境内保留着以“那”命名的村落有500多个。在我国的其他地区和东南亚的其他地区,以“那”(纳)命名的地方同样是不计其数。据专家考证,“那”文化圈的北界为中国云南的那乐冲,南界为老挝的那鲁,东界为中国广东的那州,西界为缅甸的那龙。由此可见,“那”文化是我国与东盟各国共同的文化之一,涵盖广泛的民族与区域,其交流互鉴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那”文化交流互鉴的现实价值

  我国和东盟国家以大米为主食的人口有十几亿,稻作这一生产方式也因此对广大人民的观念、习俗、习惯产生重大影响。“那”文化是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内,“那”文化的交流可以凝心聚力,有助于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向东盟,“那”文化的交流互鉴可以赢得理解和友谊,促进民心相通。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建设也面临许多挑战。做好同源文化的交流互鉴,一方面能够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创建和平、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能够以点带面,为我国优秀文化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启示。

  “那”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那”文化子民崇尚和谐的生态观念。稻作生产与自然界密切相关,“那”文化子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体验了自然万物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朴素的哲学思想观念,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那”文化子民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农田耕种,需要社会相对稳定,邻里和睦相处。“那”文化子民讲究人缘亲和,亲戚不论远近,邻里不论亲疏,都尽力互相帮助,追求人际关系的亲情化。可见,“那”文化崇尚和谐,强调合作,传播与交流其思想,有助于树立我国天下为公的仁爱、团结、合作形象。

  此外,“那”文化在节庆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丰富的内涵。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先民留传下来的智慧、资源和财富,加强对外交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营造百花齐放、合作共赢的局面。

  三、“那”文化促进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的路径

  第一,多方主体齐头并进。文化的交流离不开政府、媒体、高校、企业等统筹协作。政府部门对工作进行组织、引导和策划,例如召开研讨会、组建翻译团队、组织课题申报等,铺路搭桥;媒体可以通过报纸、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媒介,将文化成果进行展示和传播;高校培养人才和后备力量;企业参与合作,开发项目,树立品牌。

  第二,利用现有成熟平台。广西每年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活动,我们可以依托这些平台,开展一些特色鲜明的活动,加强引导,统筹规划,推动“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搭建崭新交流平台。学术研讨、会展演出、新闻出版、文化旅游、广播影视等都可以成为帮助“那”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的方式,成为拓展文化交流互鉴的渠道和方式。例如动画片《那世纪》运用故事的形式展现“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这部动画片也制作了泰语版本,登陆泰国荧幕,受到当地观众喜爱。这是“那”文化传播交流非常成功的一个例子。

  第四,凝练优化交流内容。“那”文化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大致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大类。物质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建筑样式、日常饮食等,行为文化涵盖生产行为、生活行为、艺术行为和民俗行为,观念文化指与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规制等相关的文化。我们需要取其精华,深度挖掘具文化特色、含优秀传统、富现代价值的元素,充分展现文化魅力。

  第五,注重吸引青年群体。青年群体承上启下,规模不断扩大,以青年群体为代表的互联网原住民的话语权也不断扩张。文化交流互鉴要结合青年的兴趣特点,制作创意文化产品,开发新型传播方式,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的文化理解、思想碰撞和情感交融。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那”文化交流互鉴会面临许多挑战。制度、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距都会给传播和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做好东盟受众及东盟市场的研究,做好相关人才的培养,做好支撑体系与评估体系建设。

  我们要保护、传承和发扬“那”文化,将“那”文化打造成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互鉴的一张名片,让文化先行,文化搭桥,夯实民意基础,助推共同体建设,促进各国的沟通合作与共同繁荣。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pagx.cn/html/yaowen/202203/30-6313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内参 fznc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