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为远道而来的友人导游,作为巫溪本地人的我大约一生都不会选择在冬季到宁厂盐泉游玩。整个宁厂建在一条狭长的山谷里,清澈的后溪河从山谷正中穿流而过,盐厂和古镇分列在两边山脚的河岸之上,当盐厂不再制盐,这里便成了难得的纳凉之地。
这个季节的盐泉和路边光秃秃的树丫一样门可罗雀,后溪河水也因为上游高速公路的建设变得浑浊。沿途除了我们没有遇到一位游客,只有停车场旁玻璃钢制的小服务站里隐约有人在值班。随着我们的到来,一个衣着臃肿的身影向门外稍微探了探身子,但很快又打着哆嗦缩了回去,继续紧紧靠拢房里那明晃晃的烤火炉。
特有的淳朴和好客让巫溪人总是希望能把自己最能拿得出手的或是最好的一面分享给外来的朋友,只见识过夏日如潮水般游客群的我,对眼前略显破落的景象明显心理准备不足。带着几分犹豫和尴尬,我把朋友们往盐泉口的方向带去。
为了保护盐泉,有关部门在盐泉口上修建了一座土木结构的小房子。在游人如织的夏季,这房子里里外外都挤满了人。本地人一般只会去附近的盐泉山庄游泳泡澡,很少会去盐泉口观赏;即使陪同客人游玩,也只会把最好的观赏位让给客人,自己一般都站在外围等待。于是,当盐池龙头下那一汪格外清澈的卤泉直接亭亭玉立在我面前的时候,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特感觉瞬间油然而生。由于地势的落差,泉眼喷薄而出的泉水持续冲击着龙头,飞溅的水珠与韵律的水鸣很自然地便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那句“小珠大珠落玉盘”。或许是冬日温差的原因,整个泉水水面上方飘浮着一层我此前从未见过的薄雾,更平添了几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欲说还休,让人越发急迫地希望近前一探究竟。
我们不由得向前紧走了几步,从泉水左边的木梯拾阶而上。一位朋友随手从出水口掬来一捧水,浅浅地尝了口,兴奋地嚷到:“果然好咸啊,实在是没想到,流了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咸”。我陡地跟着兴奋了起来,开始从“逐鹿得泉”起,将自己从小到大或是从祖辈口中听说、或是从县志中读到,甚至是小时候在县文化局编撰的故事书中了解的,和盐泉、和巫溪有关的那段源于商周、兴于三国、耀于明清的“盐都”历史和故事,一股脑地对朋友们讲述起来。看着大家或探究或认真或愉悦的表情,我的内心也终于心满意足起来。
讲解告一段落,趁着大家自行查看四面墙上配有老照片的历史记载,我也悄悄地舀了一点泉水,快速地放入口中,“哇,果然是咸的呢,而且还是温温的!”我的心底也悄悄雀跃着。
从盐泉口出来,由于时间的关系,大家决定放弃去老街步行游览,盐厂旧址也因为文物保护的原因无法参观。于是,众人一边缓慢地驱车返回,一边隔河远眺古镇。望着河对岸那条荒芜的“七里半边街”,一位友人忽然说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的民居虽然已经破烂废弃了,但是有一种独特的美!”见大家一脸茫然而又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他又解释道:“原因应该就在这些民居的建筑材料身上了!据我观察,它们大多都是使用了一些就地取材的原料建造,所以能够与此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自然的和谐的其实就是最美的,比那些千篇一律的古镇有特点得多!耐看得多!”
我猛地恍然,原来美好的事物从来不是只靠绚丽的包装或是外在的繁华去加以衬托来引人注目。就像冬日的盐泉,没有了人来人往的喧嚣和千篇一律的打造,她依然能够凭借自己深深的底蕴和独有的神韵让人沉醉、惊叹。
人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