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法院与44家职能部门建立失信惩戒联动机制,涵盖交易、授信、政策支持等生产生活全过程。
四川法院将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9人碰瓷团伙绳之以法。
最高人民法院、黑龙江高院对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制造63起系列虚假诉讼的某房地产公司顶格处罚6300万元。
……
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记者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全国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执行职能作用,大力弘扬“言而有信”“有约必践”的契约精神,为诚信中国建设筑牢法治基石。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已经成为我国诚信建设一大亮点。近年来,人民法院通过依法采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司法拘留乃至追究拒执犯罪刑事责任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失信曝光和惩戒力度。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已有751万人次迫于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2020年,全国法院受理执行案件1059.2万件,执结995.8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9万亿元。
同时,人民法院采取一系列措施,畅通信用惩戒救济渠道,探索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制度,推进失信信用惩戒向精准化、精细化发展。
在浙江宁波,宁波中院和金融机构建立合作,相关银行开发“诚信履行贷”金融产品,给予诚信履约的个人和企业充分支持,有效促进被执行人自动履行。
在广东深圳,前海法院审结全国首例律师费转付案件,判决违约且滥用诉讼权利、故意拖延时间的败诉方被告向原告赔付律师费30万元。
破解执行难,不止步于“基本”。最高法发布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2019—2023)明确了10个方面、共计53项主要任务,在巩固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的基础上,坚持源头治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执行改革,健全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
“碰瓷”行为,严重破坏社会风气,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最高法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出台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点击回顾:两高一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在总结以往办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通过“碰瓷”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常见犯罪行为的定性处理等作出明确规定。
2018年至2019年,9名不法分子在四川绵阳、德阳等地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利用酒后驾驶员不敢报警的心理敲诈勒索,金额达20余万元。2020年8月,法院一审宣判认定这9人为恶势力犯罪团伙,判处四年零六个月至十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今年3月,这一案件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运用法治手段治理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让虚假陈述者付出代价、制假售假者受到惩处、“碰瓷”者落入法网。
虚假诉讼是诚信社会“毒瘤”,人民法院对此重拳出击,通过大数据分析、关联案件检索等手段,寻找虚假诉讼行为的规律,精准识别、精准预防,严惩利用虚假诉讼逃避债务、非法融资、骗补骗保等行为。
2021年3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点击回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附全文))其中强调,对于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虚假诉讼的,必须坚持刀刃向内,依照法律法规从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从严追究刑事责任。
严惩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网络欺诈、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等行为,预防和惩治网络抄袭、打击网络流量造假……让失信者处处受限,让诚实守信者受到激励。人民法院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公正司法,助力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诚实信用的社会风气,不断推动诚信中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