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出,做得到,没水分”
人物档案
朱秀峰,1981年11月生,200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市司法局团委书记,2019年3月以来任武隆区长坝镇胜利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在驻村扶贫这两年的日子里,朱秀峰并没有“消失”在同事的视线中。他的朋友圈步数大多时都是在一万步,多的三万步,常常排在前列,想不注意到他都难。
朱秀峰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这是他两年“走路”留下的印迹:一身运动装,一双运动鞋,行程一万余里,走村串户解决问题。从村里的活动室到最远的纱帽山社,2个小时的山路,也靠走。渐渐地,他成了村民口中的“脚杆书记”。
出庭应诉打官司 建起法律连心桥
“脚杆书记”到村的第一天,却没有迈出村活动室的大门。他被一个遗留问题难住了。
“朱书记,目前胜利村有一件电站民事合同纠纷案件还麻烦你费下心。”到村还没有收拾妥当,镇上的干部找到朱秀峰,抛出一块“硬骨头”。
胜利村面积9.7平方公里,有6个农业社451户居1751人。上世纪90年代胜利村是长坝镇有名的红旗村,但近三年年度工作考核,胜利村均排列全镇倒数,头顶“市级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巡察问题突出重点整治村”三顶帽子。
朱秀峰找来村主任询问案件详情。原来,胜利村电站原是村集体经济支柱产业,之前是对外招标经营,每年收益全体村民参与分红,但后来电站因故拆除,原承包人拿到赔偿款后又主张赔偿款40多万。如果再审判决仍维持原判,这40多万还得全体村民掏腰包。朱秀峰急了,赶紧找来一审、二审判决裁定书研究,翻阅书籍、上网查询、对比分析……
朱秀峰开始了“走走走”,对部分村民就胜利村电站问题进行问询,他发现:自从电站拆除后,每年村集体的分红没有了,现在打官司还欠起一大笔债,村民们都没有了往日的精气神。朱秀峰心想,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力扭转局面。
再审的日子到了!朱秀峰找来代理律师一起谋划应诉策略。庭审当天,朱秀峰以委托诉讼代理人的身份与代理律师一道参与出庭应诉。
“虽然在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了十多年,但出庭应诉,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回顾出庭应诉的过程,朱秀峰对记者说:“为什么我有资格出庭应诉,那是因为我是胜利村第一书记。我的庭审发言是乡亲们朴素语言的反馈,是常识常情常理的理解。我有责任搭建好法律与乡情之间的连心桥。”
一个多月后,高院的民事判决书来了:裁定撤销一审二审民事判决。得知这个消息后,村民欢欣鼓舞,喜笑颜开。朱秀峰眼眶却有些湿润,悬在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秉持一颗公心 化解矛盾纠纷
因为打赢了电站官司,村民对朱秀峰很是认可。朱秀峰还化解了30年老上访户内心的郁结,妥善解决水费遗留问题。驻村以来,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0余件,其中群体性矛盾纠纷3件。
除了这些老大难,还有许许多多的“小事”,也得到了解决。朱秀峰帮老人换灯泡,为重病村民捐款并联系慰问,为贫困户民事自诉案件申请免费法律援助。
朱秀峰总是走着路,去村民家中摸排情况。有时实在太远回不到村里的活动室,就在村民家中住上一晚。这样朴实的行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笑称朱秀峰为“脚杆书记”。
对于这个称呼,朱秀峰很实在地说,“当然有急事或者其他事情,也会搭乘其他人的车。如果都走着去,好耽误事情。”
最感动村民的,还是朱秀峰彻夜守护村民杨朝仿的事。
杨朝仿的住房经专家鉴定,存在一定危险,建议尽快搬离,他最开始也不同意搬。经过三四个小时劝解,杨朝仿同意妻子和孩子住在其他村民家,自己则和朱秀峰住在村里的活动室。
第二天,杨朝仿感冒了,回家干农活后没有力气,吃了一碗稀饭后就睡在了危房。等到晚上六点钟不见人,朱秀峰急急忙忙跑到危房里去找。看着熟睡在二楼的杨朝仿,朱秀峰一时不忍心叫醒他,又顾及其安全,又怕其反悔不愿离家,干脆就坐在危房外守着,没想到一守就是一夜。
“我醒来一看,地上有十几根烟头。我模糊中也知道朱书记在外面,但我没有力气叫一声。”杨朝仿知道朱秀峰平时不抽烟,是为了提神,才抽的。杨朝仿被感动了,终于心甘情愿搬离危房。
朱秀峰还积极为其争取政策争取资金,让杨朝仿得以顺利在原址建房。
2020年以来,胜利村无一起集体矛盾纠纷发生,无一起非法上访案件发生。曾经那个信访矛盾重点村变样了,村民遇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法。
在首届人民警察节重庆司法行政系统座谈会上,朱秀峰总结,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多的村子,唯有秉持一颗公心,做好大量耐心细致工作,以理服人方能赢得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拥护,对村民要“说得出,做得到,没水分”。
朱秀峰是厂矿子弟,成长、生活、工作在城里,驻村之前,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也没有干过农活。但他明白,从机关到基层,从市区到乡村,最遥远的不是上百公里的路程,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如何获得群众的接纳、信任和认可,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扯皮烦心事少了 村民腰包也鼓了
身上包袱卸下来了,扯皮烦心事也少了,村民们有更多的精力做自己的事。胜利村已发展油菜种植300余亩,试种油葵192.5亩,成功榨油5万余斤;打造450亩三红蜜柚特色农产品;全年村民蔬菜销售20余万斤,生猪销售1500多头。
回顾两年的驻村工作,朱秀峰说,为了发展产业绞尽脑汁:“想了上百种方法,可行的只有十多种,真正落实的也就一两种。”但他还是给胜利村描绘了充满前景的规划:
下一步,将持续抓好脱贫成果巩固。精准聚焦68户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筑牢防止返贫和新生贫困的“防火墙”;大力发展三红蜜柚种植规模达1000亩以上,建立榨油坊合作发展管理运营模式,打造三红蜜柚、葵花油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朱秀峰很感谢两年扶贫工作的经历和成长。那些俯下身子,在田间地头同劳动的日子;那些迈开步子走社串户察民情的日子;那些扯起嗓子和乡里乡亲拉家常的日子,都是宝贵的回忆。“十年以后,我还会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