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举措,联动配合,调判结合,积极探索人性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家事审判工作新模式,以扎实的办案能力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当事人广泛赞誉。该院先后被授予桂林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青少年维权岗”、自治区“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3月1日,桂林市中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以下简称桂林中院未审庭)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2014年,桂林中院未审庭正式成立。随后,桂林市各基层法院家事审判专业化改革陆续铺开。
作为审判业务部门,该庭的业务职能历经了涉少刑案为主、涉少民案并重、家事案件并轨的演变过程。
2017年,桂林中院结合地方实际,出台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联席会议制度意见,整合法院、公安、妇联、司法、民政、街道办等资源,搭建家事纠纷社会化解平台,共同开展判后跟踪、回访及帮扶,帮助当事人获取修复或重建婚姻家庭关系的能力,高效化解家事纠纷,解决实际困难;与团市委签订《关于构建桂林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涉未成年人案件纠纷解决机制的合作协议》,联合市妇联、市司法局指导全市17家基层法院成立婚调委;建立家事调查员、家事调解员、心理疏导员机制,为双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化解矛盾纠纷,修复家庭关系,引导当事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回归理性诉讼;在法庭融入“家”元素,推行不公开审理、心理咨询介入、审理语言软化、冷静期观察等举措。
部分基层法院还创设富有特色的“惜缘工作室”,比如:由陈芳名字命名的“陈芳法官工作室”、由陈德兰名字命名的“陈德兰速裁团队工作室”等,法庭以“圆桌式”布置,代替了高高在上的审判台,“丈夫”“妻子”“儿子”“父亲”“母亲”等称谓取代了冷冰冰的原告、被告等法律称谓,“家庭式”审判庭及“拉家常式”的调解,让家事审判充满温情。
古语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桂林中院未审庭现有6名工作人员,其中女性4名,有2人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在未审庭人员选任上,该院注重发挥人才优势,抽调业务骨干,配齐配强员额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集中精力专解“家事”,组建专业团队实现审判队伍精英化。
桂林中院未审庭庭长陈彦冰积极学习心理学,获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018年至2020年11月,她共参加合议庭评议案件688件,个人办结案件310件,结案率100%,其中,调撤93件,调撤率达30%。此外,她积极参与法治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授课30余场次;连续6年组织参加少年犯回访帮教工作;将家庭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内容,将心理疏导机制纳入家事审判机制和未成年人帮教机制。陈彦冰2018年获评全区家事审判先进个人,2019年获评自治区普法先进个人和全国维护妇女权益先进个人,2020年获评全区优秀法制副校长。
今年3月5日,当事人石某将一面写着“依法为民做主,判案替民解忧”字样的锦旗送到陈彦冰手上,感谢其倾力化解一起长达4年之久的医疗服务纠纷。
该医疗服务纠纷起于2016年10月的一次彩色B超检查。当事人石某当时已怀孕7个月,因某县妇幼保健院不具备彩超检查条件,便到桂林某医院进行彩超检查。该院的检查结论显示,胎儿的双手呈握拳状。不料孩子生下来才发现少了右掌。在医患双方多次交涉未果的情况下,石某及其丈夫、小孩一起作为原告将该医院告上法庭,认为医院违反医疗服务合同,损害其合法利益,使其丧失了知情权和选择权。
一审法院经审查,认为石某仅到该医院做了一次检查,且根据行业规范,手掌的检查不在彩超检查范围内,并认为对医院的要求过于严苛,故判决该医院赔偿原告30000元。对此,原告不服,提出上诉,要求医院增加赔偿。
二审中,主办法官陈彦冰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亦考虑到案件给当事双方造成的严重困扰,决定主持双方调解。她不厌其烦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经释法说理,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医院方一次性支付石某赔偿金6.2万元。至此,这起长达4年的医患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未审庭共审理案件778件,其中家事案件419件,调撤结案169件,案件调撤率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