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制定司法鉴定管理条例有什么重要意义?
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登记范围、从业条件等基本制度框架。随着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作出部署。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2018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健全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将推动司法鉴定地方立法作为本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条例是本市制定的第一部规范司法鉴定管理活动的地方性法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司法鉴定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条例的出台固化了本市司法鉴定管理和行业改革发展积累的成功经验,将为推动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相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统一规范、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提升本市司法鉴定质量和法治化水平提供制度支撑。
条例适用于哪些鉴定活动的管理?
条例严格遵循全国人大决定确定的司法鉴定登记管理范围,将由司法行政部门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范围限定在从事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声像资料鉴定、环境损害鉴定,以及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类司法鉴定活动。对从事前述司法鉴定活动的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实行登记管理。从事其他鉴定业务的专业机构和人员,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进行管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司法鉴定机构开展司法鉴定业务,但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由其直接管理,向市司法行政部门备案。
如何严把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执业准入门槛?
条例对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登记条件进行细化。授权市司法行政部门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协会商会等根据国家规定的司法鉴定登记事项和条件,制定本市相关规范,并向社会公布。通过建立健全专家评审和联合评审制度,对申请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的,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对其专业人员、执业场所、检测实验室、管理水平等进行评审;对申请司法鉴定人登记的,应当组织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和执业能力测试。
如何规范司法鉴定活动?
司法鉴定活动的公正性和鉴定意见的科学客观,直接影响到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司法公信力。条例明确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执业行为规范和禁止性规定,规范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具体执业行为。对鉴定标准的适用、中止和终止鉴定、司法鉴定人出庭、重新鉴定、鉴定收费等重点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规范鉴定程序。发挥专家库的作用,将专家库定位为内部专家咨询机制,突出专家库在疑难、复杂、特殊技术等问题中的作用。
怎样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司法鉴定监管机制?
条例将现有的行政监管手段通过立法予以确立,规定了司法鉴定监督检查制度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日常监督管理。建立信用评价制度,明确对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执业情况进行信用评价,并将信用情况公开到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作为有关部门依法采取激励或者信用惩戒措施的依据。建立投诉处理制度,监督司法鉴定执业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投诉处理制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作用,明确列举了应当受理的投诉事项的范围以及不予受理的特殊情形。明确司法鉴定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司法鉴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自律管理、业务指引、纠纷调解、职业道德建设、行业惩戒等方面的作用。
政策法规:北京市司法鉴定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