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法治内参! 人员查询 车辆查询 调研选题 地方中心 介绍信查询
当前所在:首页 > 学术探索 > 强化纪律保障 精准推动教育扶贫 ——关于我省教育扶贫监督工作的调研报告

强化纪律保障 精准推动教育扶贫 ——关于我省教育扶贫监督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16 08:14:31作者:佚名来源: 中共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教育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个一批”的重要抓手,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近年来,在省委、省纪委的坚强领导下,省纪委监委驻教育厅纪检监察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河南省教育脱贫专项方案》《河南省教育脱贫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扎实开展监督,为全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纪律保障。

  一、开展教育脱贫攻坚监督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政治监督,坚决把牢教育扶贫监督工作政治方向。始终把教育扶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不摘”及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精准发力、强化监督。坚持抓学习促提升,练内功强本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特别是教育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细致研究教育扶贫政策要求,并结合监督实际,对监督什么、怎样监督进行全面梳理,形成“清单+台账”为主要内容的精准监督工作底单。坚持紧盯党组决策,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督促教育厅党组主动对标中央要求,紧扣教育脱贫工作重点,在政策制定、措施落实、人员选派、教育培训等方面狠下功夫。坚持主动作为、靠前监督,通过列席会议、工作月报、座谈调研、监督检查等方式,适时了解工作动态,做到心中有数;聚焦主责主业,以解决教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为抓手,紧盯政策落实、干部作风、项目管理等高风险领域,精准开展监督。

  二是做细日常监督,不断夯实教育扶贫监督工作基础。围绕精准资助和控辍保学等重点工作,综合运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明察暗访等方式,积极形成全链条闭环式监督。紧盯责任落实,强化专项监督,坚持重心下移,直奔基层,精准发现问题,推动政策落实;紧盯纪律作风,开展突击监督,采取不打招呼、直插乡镇,对全省教育系统派出的挂职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查,并坚持以点带面,狠抓作风建设,切实把责任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紧盯突出问题,精准靶向监督,脱贫攻坚“回头看”排查发现涉及教育方面的105个问题,已于5月底前全部整改到位;针对疫情影响,督促发放专项资助资金1350万元,资助学生16万人次,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不因灾失学辍学。

  三是增强平台合力,积极发挥高校纪委脱贫攻坚资源优势。利用高校纪检监察机构的特殊位置优势,实现明晰政治方向与全面智力支撑有机统一。一方面,动员鼓励各省管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积极报名,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走在前、作表率,2017年以来,各省管本科高校共选派专兼职纪检干部19名,为推动稳定脱贫充分展现纪检人的忠诚干净担当。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纪委平台,促进高校资源与扶贫攻坚工作有机融合,通过高校纪委牵头,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及科技专家,大大缩短校村技术帮扶产业对接、农村师资队伍交流培训、农业新技术开发应用、资源融合应用等工作进程。

  二、我省教育脱贫攻坚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制度保障方面,先后制定出台《河南省教育脱贫专项方案》《关于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监督检查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脱贫目标要求、细化了任务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方面,先后成立了教育厅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省教育扶贫行动指挥部,进一步明晰职责、理顺关系,工作合力得到了进一步展现。

  (二)教育扶贫全覆盖硕果累累。坚持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工作目标,加快推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学段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和保障政策的全覆盖。2016年以来,全省共资助建档立卡学生500多万人次,落实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资金66.14亿元,资助学生1232.43万人次,实现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应助尽助。

  (三)高校结对帮扶优势进一步彰显。组织53所高校与53个贫困县开展校地结对,通过科技支持、人员培训、产业带动、产品帮销等多渠道进行精准帮扶。几年来,推动高校提供战略咨询652次,帮助计划编制11700个,提供专业支持28996次;选派科技扶贫团5168人次,选派科技指导员2363人次,选派科技顾问2115人次,建立科研实验室213个,开展技术咨询9063人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9678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9010次,培训贫困劳动力19077人次,培训贫困家庭子女15839人次;领办企业59个,创办企业28个,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社16个,引导各类人才创业就业5085人次,引导毕业生创业就业4178人次;推动农产品进高校产销对接628次,定点销售农产品1965吨,提供电商营销服务777次,帮助农产品设计包装157次,推介特色农副产品448批次,初步实现了“结好对子、出好点子、搭好台子、趟出路子、收获果子”的良好效果。

  (四)特色教育帮扶初见成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短平快特点,积极为建档立卡家庭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2016年以来,省级财政共投入5114万元,支持贫困县中职学校开展特色专业、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投入专项资金6984万元,依托53个贫困县的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职业教育“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对23000多名贫困家庭成员进行了技术技能培训。

  三、目前我省教育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现象突出。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原因综合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中厌学问题较为普遍。调研数据显示,95%以上的留守儿童父母全年或者大部分时间不在孩子身边,无法对留守儿童学习进行有效监督管理;80%以上的相关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缺少专门干预方案和正确疏导,再加上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解决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缺乏深刻认识,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心理问题无法在学校得到有效缓解或彻底解决。

  (二)教育资助政策落实严重失衡。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教育资源分配政策制定执行上的差异等因素,特岗教师计划在贯彻落实上存在较大偏差。同工不同酬问题突出,调查发现,95%以上的被调查特岗教师对政策差别不理解,部分教师甚至出现职业情感缺失和对职业发展出现迷茫等问题;结对帮扶系统培训推进不力,90%的被调查特岗教师希望加强素养能力培训,提升其教育能力水平。

  (三)农村教师发展境遇和工作环境不容乐观。调研发现,我省大部分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难以承担自身所肩负的教育扶贫时代重任。素能提升困难颇多,由于位置偏远,农村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机会在实际中基本被压缩殆尽;工作生活压力大,长期以来,农村贫困教师资源的缺乏使得广大农村教师身兼数职,承担了数倍的工作压力,调研发现,90%以上的农村教师表示工作压力过大、难以确保教学质量,长期还可能影响整体队伍的稳定发展。

  四、进一步巩固教育脱贫攻坚常态长效机制的意见建议

  一是发挥教育行业优势,精准提升扶智效果。教育扶贫“根”在扶智,扶贫先扶智。通过聚焦重点地区、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坚持以保障义务教育为主攻方向,融合运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方式,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科技化水平。合理配置资源,保障乡村师资配置,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提高教师生活补助标准,“特岗计划”招聘倾斜,开展素能提升培训,组织进行教学指导和经验分享等专项计划,加快支持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水平提高和结构优化。

  二是大力发展地方产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扶贫“实”在扶业。县域产业是乡村经济的活力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标志。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要在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上重点发力,通过政策支持激励部分人才回流农村,引导市场资本向农村转移,加强乡土人才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产业,推动解决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实现家庭照顾与经济收入两不误、两促进。

  三是加强扶智扶志融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教育扶贫“魂”在扶志。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要输血,更要会“造血”,积极引导贫困户正确认识政府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大力开展扶贫扶志教育,通过讲政策、述党恩、话脱贫、谈小康等方式,大力弘扬“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滴水穿石”“自力更生”等精神,积极引导群众不等不靠,摆脱思想贫困,坚定脱贫信心,汇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驻教育厅纪检监察组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监督,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提供坚强纪律保障,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做出更大贡献。(河南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


原文链接:http://www.hnsjct.gov.cn/sitesources/hnsjct/page_pc/lzwh/lljc/articledc2674066e7645f8ba3b9aa978b2651b.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内参 fznc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