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环资审判专业化建设,近三年共处理环资案件1032件,诉前化解水库退养、移民补贴等纠纷1156起。密云法院环资审判工作获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项目,入选最高法院第四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立足预防,构建能动司法协调机制
2022年4月,区生态环境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某化工企业未经审批擅自安装生产设备,违规向大气排放粉尘等污染物。考虑到行政处罚按照法定程序要求,历时较长,于是区生态环境局提起环保禁止令申请,请求法院责令涉案企业立刻停产。密云法院经现场勘查与依法审理,于次日发出诉前环保禁止令,责令涉案企业立即停止在厂房使用开炼机、密炼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为了强化环保禁止令效果,密云法院联合区生态环境局在全市率先制定《环境保护禁止令实施办法》,就环保禁止令的申请主体、效力期间、不履行的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详细规范。凡是签发环保禁止令的案件,涉案企业当天便停工停产,之后再也没有恢复生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密云法院和区生态环境局协作适用环保禁止令举措也成功入选北京市“微改革、微创新”典型案例,系当时生态环境领域和北京法院系统唯一入选案例。
立足调解,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某公司因不当排污,导致原告承包地被污染6处约1000平方米,相应地块上的树苗枯死、农作物减产。原告与某公司多次协商未果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农作物玉米的损失、松树苗木损失、土地检测费共计1万元,并承担土壤修复责任,若不能修复,要求其支付土壤修复费用13万元。
因双方分歧比较大,承办法官多次组织双方来到涉案现场,并且邀请当地村委会、镇政府共同开展调解工作。经过多轮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但是出于各种考虑,双方一致要求法院出具判决书。在判决书中,对原告与某公司达成的树木及农作物等损失数额1万元予以确认,并判令某公司在次年春耕前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恢复至未受损土地水平,若未按期履行修复责任,原告自行修复及检测费用凭票由某公司承担。
履行期限将至,承办法官主动联系被告公司督促其及时启动土壤修复工作,同时就土壤修复方案、修复工期以及后期土壤检测等与双方当事人确认。之后,指导被告公司聘请专门从事生态修复的某生态技术公司具体实施土壤修复工作。生态技术公司进场后,首先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了勘查,对净土、污染土进行了区分,之后从当地购买新鲜种植土与受污染土壤进行替换,并在新换土壤上覆盖生物有机肥,用翻土机进行深度搅拌,最后对土地进行平整。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土壤修复工作顺利完工,换土量达300立方米,修复费用近10万元。经检测,已修复地块基本恢复原有耕种条件。
立足法治,发挥多元共治整体合力
原告在购买并入住某开发商建造的商品房后发现屋内噪声严重,无法正常休息。经查找,发现噪声来源为屋顶消防水箱间的增压泵设备。原告多次要求物业公司和开发商采取有效降噪措施,但噪声一直未得到处理。原告委托专业机构检测,结果显示5项倍频带声压级数值中有3项数值超出国家噪声排放标准。后原告诉至法院,要求开发商和物业公司采取降噪措施并承担相应赔偿。
受理该案后,承办法官立即督促开发商委托第三方降噪公司现场查看并出具降噪方案。为确保降噪方案有效果,又积极协调区消防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就降噪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经充分讨论,降噪方案得以通过,开发商同意按照该方案进行降噪施工,并承担全部费用,原告接受降噪方案并就赔偿问题同意与开发商和物业公司进行协商。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立足基层,就地化解各类环资纠纷
“谢谢执行局解决了困扰我村26年的老大难问题,700户村民的进山路终于可以整修了。”
1997年,梁某承租了某村委会的粮库家属院,之后陆续侵占粮库附近土地,在绵延200米的道路边上树立围栏,种植树木、庄稼,搭建花坛、厕所,堆放废瓦、柴垛等,侵占集体土地面积达500平方米。梁某的私占行为不仅影响了附近村民的正常生活,频繁引发争吵,而且导致全村700户村民的进山路无法整修,规划中的公共厕所也无法如期修建,全村民愤极大。2023年3月,村委会提起诉讼,密云法院依法支持其诉讼请求。梁某不服上诉,二审维持原判。后村委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当天,密云法院出动执行人员和司法警察20名,负责现场指挥、执行调度和秩序维护。村里出动施工人员30名,动用挖掘机、伐木机、运输车9辆,拆除花坛1个、砖棚1间、厕所1间,清运砖瓦、树枝、废土81车。梁某两次试图阻拦施工,被耐心劝离后,转而配合强制执行,与执行人员共同开展清理,回家烧了开水端到现场,感谢法院善意文明执行。执行过程前后历经7个小时,终于将梁某侵占的道路和土地彻底腾退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