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法治内参! 人员查询 车辆查询 调研选题 地方中心 介绍信查询
当前所在:首页 > 经济与法 > 伊利连续6年获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行业第一

伊利连续6年获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行业第一

发布时间:2023-11-24 15:09:44作者:佚名来源: 内蒙古长安网

  2023年11月16日,第六届北京责任展暨《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3)》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等出席。在活动中,伊利集团发布了2023年“十大ESG案例”,并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3)》“乳制品行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23)第一”,这也是伊利连续第6年获得该荣誉。会上,伊利和国资委、中国社科院、央企的代表一起启动了《中国ESG研究十大课题(2024)》。

  
伊利获评“乳制品行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23)第一”

  
伊利集团“十大ESG案例”发布

  
《中国ESG研究十大课题(2024)》启动

  《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评价成果,对了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ESG)发展特征、推动中国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前不久,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在2023年伊利领导力峰会上说到,伊利要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伊利第6次荣获乳制品行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第一,是权威学术机构中国社科院对伊利主动践行ESG理念的再次肯定,也是伊利引领打造奶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亮眼成绩单。

  对于伊利而言,ESG是企业发展的理念,也是企业经营的初心。伊利已经连续5年评选十大可持续发展案例,今年将其升级为集团十大ESG案例评选。这十大ESG案例也是伊利不断探索打造奶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路线图

  作为行业领导者,伊利探索了“碳足迹+水足迹”的“双足迹”解决方案,带领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探索行业减碳新质生产力,完成了4家工厂和2款产品的水足迹认证,打造了5家“零碳工厂”、推出了5支“零碳产品”、发布了6项低碳团体标准,31家工厂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伊利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包括兴产业、聚人才、建生态、塑乡风、共富裕五个方面的“奶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模式,打造行业振兴新质生产力。安慕希“友你安心”长线助农计划已经深入广东徐闻、四川攀枝花、吉林通化三个产业带,累计培训170名小微企业主和合作社骨干,帮助1064名产业链从业者实现增收,累计销售额达80万元。

  伊利聚焦青少年、环境、社区三大领域,打造了“伊利方舟”“伊利营养2030”“伊利家园行动”“伊利童梦同宇”为代表的公益项目,让公益更有益,打造奶业公益的新质生产力。“伊利方舟”探索将数字技术融入公益活动中,打造了中国首部校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伊利方舟全息图》,通过数字技术让该项目实现了更广阔的线上通道拓展,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数智伊利”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社会权威机构也对伊利的ESG实践高度认可。伊利在中国社科院《中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ESG)蓝皮书》中位列食品行业第一,连续4年获得中国社科院“五星佳”可持续发展报告最高评级。伊利入选了“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并位列中国食品行业第一,得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肯定。凭借在ESG方面的优异表现,伊利MSCI ESG评级达到A级,位列A股乳企上市公司MSCI最高评级,获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案例”,成为了ISSB(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北京办公室“可持续披露准则先学伙伴”。

  始于绿色,兴于共赢,归于美好,这就是伊利的可持续发展之道。面向未来,伊利将继续以社会价值领先为指引,积极践行ESG的理念,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带领行业推进形成向“奶业新质生产力”的跃迁,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繁荣。

  


原文链接:http://www.nmgzf.gov.cn/shxw/2023-11-16/656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内参 fznc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