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李丹是河东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从检7年来,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今年秋天,她代表本市检察机关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业务竞赛,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从全国92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业务标兵”荣誉称号。
创新服务举措便利群众
“还让你们上门跑一趟,我这腿脚不好,给你们添麻烦了。”家住河东区的八旬老人宋某对上门了解情况的检察官连声致谢。
今年9月,宋某控告邻居非法侵入住宅,向河东区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宋某常年卧病在床,无法自己到检察院叙述案情,于是通过电话进行了“延时接访预约申请”。很快,李丹和她的同事专程来到宋某家中了解情况,就申请监督事宜听取宋某的意见。最终,宋某得到了满意答复。
“通过创新建立‘延时接访预约申请’制度,我们把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和控告申诉等工作延长到8小时以外,切实解决群众在工作时间不便来访的实际困难。”李丹说道。
从事控申检察工作后,她搭建起检察机关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耐心倾听群众诉求,传递检察温度。她与同事推出的这项检察服务“不打烊”创新举措,被评选为天津政法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事例之一。
坚持“充电”积淀理论功底
“我以前从事刑事检察工作,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律师接触较多,那时候更关注案件处理,现在做控申工作,和群众接触多了,我开始注重法理情相融合,更关注的是矛盾化解。无论在什么岗位,我觉得都应该把群众交给我们的事情办好。”李丹一边整理自己的办案笔记一边说道。
每办完一起案件,她都会沉下心来,将案件特点、办理中遇到的困难和好的经验做法一一记录。这是她从办理第一起案件时便养成的习惯。
除此之外,她坚持每天学习,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抽出1小时坚持“充电”。从法学理论到典型案例,从法律条文到司法解释,她都细细研读、认真琢磨,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前辈请教。通过常年累月勤奋学习,她积淀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迅速成长为“办案能手”。
多元救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我至今都记得办理第一起案件的情况。犯罪嫌疑人是聋哑人,家庭困难,我们为他请了法律援助律师和手语翻译,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在办案过程中沟通的重要性。”李丹回忆说。多年来,李丹通过办理一个个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案件,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司法的温度。
在一起案件中,被害人是因遭受刑事侵害产生严重心理创伤的未成年人,亟需心理治疗和长期心理干预。李丹主动开展调查核实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发放救助金等多元立体化救助方式,帮被害人解决实际困难。
办案中,她发现个别摊贩法律意识不强,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但若“重处罚轻预防”,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向有关监管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以能动检察积极助力社会治理。该检察建议被评选为“2019年天津市检察机关十大优秀检察建议”。
近年来,李丹先后参与办理200余起案件,其中疑难复杂案件数十件,无一错案。她曾获得“第一届天津市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业务标兵”“第六批天津市基层人民检察院办案能手”等荣誉称号。
“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未来仍需砥砺前行!”在李丹看来,只有在平凡岗位上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才能对得起胸前的检徽和群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