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千年瓷都,岁月沉淀孕育了细水长流的瓷土文化。
近年来,德化县人民法院秉持“重如山、柔如水、坚如石、廉如瓷”的发展理念,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彰显瓷都法官司法为民的情怀。2015年,德化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院”荣誉称号。
乡村无讼
近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颤巍巍地走进赤水镇“法官工作室”,无助的眼神透露生活的艰辛。正在值班的庭长童宝捷见状,连忙引导老太太坐下,给她倒了杯水,然后耐心细致地询问详情。
原来,老太太膝下有一个养子和两个亲生女儿,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然而,自从三年前老伴去世后,养子便以母子间没有血缘关系为由拒绝支付赡养费,两个女儿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对老人甩手不管。老太太独自一人生活在老房子内,平时体弱多病没人照顾,如今连基本生活都缺乏保障。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向童宝捷求助。
深入了解案情后,童宝捷决定从老太太的子女入手,试图做通他们的工作。他先后三次登门调解。“不当家勿知柴米贵,不生囝(孩子)毋知父母恩。你们现在也为人父、为人母,应该理解母亲辛辛苦苦把你们拉扯大有多不容易……”童宝捷用富有闽南特色的谚语感染当事人,并动员其亲戚好友一起劝解,最终成功化解了这起纠纷。
每周,童宝捷除了定期在“法官工作室”接待群众,还会下乡村、进农家宣讲法律,普及法律常识,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
2009年以来,德化法院先后在该县的国宝乡上洋村、龙浔镇宝美村、浔中镇浔中村、上涌镇刘坑村等村(居)设立48个“法官工作室”。每个“法官工作室”由一名法官、一名司法助理员和一名调解员组成,“驻村法官”走村入户,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力争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报告情况、第一时间化解处置。国宝、上涌、大铭等多个乡村连续多年无刑事案件发生、无民商纠纷起诉到法院、无上访信访案件,成为真正意义的“无讼村”。
德化法院院长洪志强告诉记者,通过设立“法官工作室”,让解决纠纷的关口前移,实现了调解率、调解成功率、群众满意率“三上升”以及民转刑案、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三下降”的目标。“法官工作室”植根于基层,更好地造福当地群众。
假日无休
“现在开庭!”今年6月20日上午,随着一声法槌敲响,德化法院上涌法庭庭长林清源开始当天的第三场庭审。而这一天,恰逢端午节,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
“我在厦门上班,平时工作较忙,只有在节假日才偶尔回家。林法官为了我开庭方便,特意把庭审时间安排在端午节……”当事人叶某琼说出了缘由。她告诉记者,林法官“举手之劳”,却为当事人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细微之处显情怀,叶某琼不停地对林清源的敬业精神“点赞”。
“当事人来回奔波一趟不容易,只要群众有便利,我们能做到的为什么不做呢?”林清源憨厚地笑了笑。
针对辖区面积大,很多地方交通不便,上涌法庭还充分利用午休时间送达应诉材料、组织调解或者开庭,最大化地为农民群众派送司法“红利”。
记者了解到,在德化,“预约开庭”、“假日法庭”、“墟日法庭”等便民举措成为新常态。德化法院通过组织开展党员“送法进农村”、“乡村墟日行”等活动,让法官“身”入基层,“心”系百姓。
服务无界
“老奶奶,这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一些生活用品。天气多变,您可要注意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呀……”在浔中镇石鼓村,德化法院法官徐晓璐正在和村里的留守老人拉家常。她嘘寒问暖,让老人家如沐春风。
“这次,我跟随‘憨鼠爱心小分队’一起来到这个‘留守村’的,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微不足道的努力,为老人们提供一些帮助”。徐晓璐毕业工作四年来,已经参与了这样的爱心活动不下十余次。为了能更好地投身志愿活动,她还注册成为‘憨鼠爱心小分队’志愿者,只要有活动,她从不落下。
在德化法院,还有许多像徐晓璐这样的法官,他们在平时繁忙工作之余,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志愿活动。家事审判庭助理审判员陈小鑫已经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法官李平经常为青少年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刑庭苏龙川因为经常参加团县委组织的各类爱心行动而被评为“全县优秀共青团员”……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党员法官在做好执法办案本职工作之外,拓展和延伸服务领域,更好地收获群众的信任。”据德化法院党总支书记郑华峰介绍,近年来该院着力打造“有爱心、有温度、有行动”的红旗党支部,动员党员法官奉献爱心、服务群众。
该院还与该县南埕镇塔兜村、浔中镇高漈村、龙浔镇金锁社区、德化县顺美集团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组织党员法官深入走访、交流,落实扶持资金8万元,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原文链接:http://fjfy.china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5/08/id/16869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