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4岁那年,我妈急着出门,把我一个人反锁在家里,一本《看图写话》翻了一下午。至今说起来,她还拍胸口后怕不已。
妈妈曾是语文老师,虽然转行当了警察,但家里各种报刊从未间断。感谢我妈这种独特的“放养”方式,让我从小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时不时爱写点小玩意。小学毕业时,还有同学在留言里写:“祝你实现自己的梦想,长大了成为一名作家”。
一晃多年过去,我并没能当上写书的作家、写稿的记者,而是读了警校,成了一名写字的警察。从派出所到政工、经侦部门,辗转十五年“字警”生涯,笔端留下的除了各式各样的总结汇报调研材料,还有那些忘不掉的警察故事。
2002年,刚参加工作的我被分到派出所,在那间多进几个人便转不开身的内勤办公室里,初尝了基层滋味。有次值班,警民围截抓了个抢劫现行犯。多好的素材啊,我马上向所长请缨写宣传稿件。刚写到一半,正好碰上分局局长来督导工作。宣传贵在时效和鲜活,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我于是把稿纸铺在会议记录本下,趁开会的空档埋头赶稿。刚刚收尾,所长就汇报了这个案子,写好的文章派上了用场。第二天,这篇通讯刊发在本地晚报头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一年后,我被调任分局政工干事,有机会接触到了更丰富更接地气的一线素材,为公安战线鼓与呼。
2012年,因为工作变动来到经侦部门,有幸加入了部经侦局组建的文化大家庭,在公安内网上认识了一拨同样热爱创作的好友,并一起创建了文学社团和微信公众号“超级小青年”。在北京参加“猎狐行动”宣传采访会时,时任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的张策老师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把身边的警察,写好写透”。从那以后,我开始琢磨,如何创作出更生动贴切的文学作品,让更多的人理解警察这个职业。以支队侦办的一起特大假药案件为蓝本,我创作发表了第一篇经侦题材的小小说。在通讯文体之外,也尝试着用小说、散文、歌词、剧本等多种体裁,着眼身边的人与事,呈现那些接地气、扬正气的警察故事。
就这样,我养成了素材收集的“强迫症”。一个话题,一张图片,或是同事的一条朋友圈,看在眼里便记在心上,手机备忘录成了忠实的小伙伴。一次微信群聊天时,警校同学、衡阳市公安局雁峰分局广场派出所副所长吉湘林的故事吸引了我。在处警过程中,他为制伏一名企图焚烧居民楼并自尽的嫌疑人而只身犯险、身负重伤,被评为“全国二级英模”。曾和我们在同一个训练场走着队列的男生,怎么就成了英雄?与其塑造“高大全”的先进事迹,我更愿意用有温度的文字,去忠实记录那些平凡琐碎的小细节。比如,工作认真负责的他,却被老婆抱怨呆头呆脑;觉得警察证的照片比新闻报道里的帅;遗憾受伤后不再能踢球......正如他所说,自己只是基层民警的缩影,“跟大家是一样一样的”。这种乐观与豁达,谁说不是“忠真智勇”湖南公安精神的最佳代言呢?有血有肉,方能写好写透。近一个月的反复推敲,以湘林为主角的人物专稿终于在笔下成形,以他的妻子为原型创作的歌曲《警嫂》,也登上了湖南省“十佳人民警察”“十佳拥警模范”颁奖典礼的舞台。
写同事阿匡的故事,则是个意外。那是清明节前夕,接到了市局政治部派的“活”——写一篇纪念文章。阿匡是刑警,为了办案常常要加班、出差,陪家人的时间很少。罹患鼻咽癌后,才借治病的机会带儿子去了一趟北京。病魔无情,阿匡离世时,儿子才8岁,常跟妈妈哭着要爸爸。为了安慰孩子,那年圣诞节,市局同事、媒体记者以及社会热心人一起,代替天堂里的警察爸爸给娃写了一封信,送上了圣诞礼物。一晃三年过去,孩子怎么样了?得感谢这个原本跟我无关的宣传任务,让我去到阿匡妻子的小店,陪她说话,笑着落泪。听她说儿子懂事了,成绩还过得去,一直把爸爸在北京买给他的钢笔珍藏在枕头底下......生活仍要继续啊,就像你在的时候一样,于是有了《爸爸,我想和你说说话》。这篇散文后来获得了“我的警察梦”征文活动一等奖。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金盾、奉献、牺牲、无悔这些看起来“套路”的字眼,在公安生活里接地气的体现,无非是坚守岗位的平凡如常的每一天。我很庆幸,能与这么一群热爱生活的同事与文友一路同行,平日里嘻嘻哈哈吐槽,该干的活却从来不会掉链子。字里行间所传递的认同感与正能量,给了我坚持写下去的动力。工作依旧很忙,材料任务很重,双警二孩挺累,笔耕不辍挺难。休假了,码字;娃睡了,码字;摁着手机,码字;出差路上,码字。过程虽辛苦,但成就感满分。我只是一个爱写字的普通警察,只是凭着内心里的那么一股子劲头,想用不“误”正业、见缝插针的文学创作,去为公安工作加分。能写出自己喜欢的警察故事,是一件开心得不要不要的事。就像大爱的那支歌,“未来多漫长,再漫长,还有期待。陪伴你,一直到,故事给说完。”